陶輪飛轉,泥土在指尖幻化新生,千年非遺技藝與青春創意在界首市陶藝公園激情碰撞。近日,安徽三聯學院“繁星筑夢·薪火相傳”紅色印記探訪團在此深入實踐,對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盧皆彬,沉浸式體驗界首彩陶制作技藝,以青春智慧探尋古老工藝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之路。
界首彩陶,皖北傳統手工藝的璀璨明珠,始于隋唐,盛于明清,其獨特的“三彩刻花”工藝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活動中,盧皆彬師傅為隊員們詳細講解了彩陶制作的全鏈條工序:“膠泥選材—拉坯成型—刻花上釉—高溫燒制”。隊員們從沙潁河畔特選膠泥的質地,到麥穗、魚紋等傳統紋飾蘊含的豐富民俗寓意中,深切體悟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體驗:指尖技藝悟匠心
“與陶泥對話,貴在手穩力勻。”在拉坯體驗環節,隊員們從最初的陶泥歪斜,到在盧師傅指導下逐漸掌握力度與節奏,一個個承載青春印記的陶坯悄然成型。刻刀游走,傳統紋樣與創新思維巧妙交融,凝結了青年學子對非遺傳承的深刻思考。
碰撞:青春智慧獻良策
當了解到工坊正通過“直播帶貨”“文創定制”等方式讓彩陶融入現代生活,隊員們深受啟發。結合高校優勢,團隊積極建言獻策,提出“高校+工坊”合作構想:聯合設計符合年輕審美的文創產品,依托校園平臺開展非遺文化推廣,為古老技藝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
感悟:青年當為傳承“擺渡人”
“非遺絕非博物館櫥窗里的靜態標本,而是流淌在時光長河中、可觸可感的活態文脈。”團隊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表示。此次沉浸式實踐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青年一代不應僅是傳承的旁觀者,更應是躬身入局的“擺渡人”——既要守護泥土深處的文化基因,更要為古老技藝插上創新的翅膀。
展望:校地聯動續華章
未來,團隊將與界首彩陶工坊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推動校園創意與傳統工藝深度融合:從設計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審美的彩陶文創,到構建高校非遺文化傳播矩陣,讓“三彩刻花”的紋樣不僅躍然陶坯,更深深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在青春力量的持續賦能下,這門穿越千年的技藝定能跨越時光阻隔,在新時代沃土中煥發永恒生機,讓皖北大地孕育的文化瑰寶薪火相傳、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