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茶耕鄉土·竹夢青春”實踐團赴六安市獨山鎮游芳沖村開展實踐活動,通過非遺保護調研、紅色文化教育、科技賦能等形式助力鄉村振興,實現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
一篾一絲總關情,百煉傳承守藝人
在六安市獨山鎮游芳沖村,全國三八紅旗手、非遺竹編技藝傳承人鄒紅正坐在矮凳上,手中的青竹條仿佛有了生命,在她指間靈活游走。
實踐團的成員圍坐在一旁,目光隨著她的指尖移動。鄒紅一邊編織,一邊談起竹編技藝的現狀:"訂單不缺,缺的是愿意沉下心來學的年輕人。"她頓了頓,手中的竹篾仍在翻飛,"這門手藝需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只靠一時興趣。"她的語氣平靜,卻讓在場的年輕人們陷入沉思。
在鄒紅老師的指導下,實踐團成員嘗試編織最簡單的六角孔,不少人因挑錯經緯或力度不均遭遇困難。鄒紅耐心示范,讓成員們體會到竹編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時間沉淀的堅守。
一葉凝香承古法,火工萬象焙新章
晨霧中的六安茶山,實踐團成員體驗采茶。計算機專業成員起初采不下完整一芽一葉,在茶農示范“用指腹托住芽葉底部輕輕一提”后才成功,坦言“比敲代碼難”。
在焙籠旁,老師傅演示六安瓜片制作中“拉老火”工序,成員們觀察到青葉隨火候變化蛻變,感受非遺技藝中“度”的奧義。有成員急于品嘗剛完成炒茶工序的茶葉,老師傅見狀笑道:"這才第一道工序呢,茶葉還不能吃。"聽著老師傅的講解,團隊成員不禁感嘆:"茶藝和竹編一樣,每道工序都這么講究啊。”
轉場至茶文化體驗中心,實踐團跟隨著講解員,看到千年茶史在光影中流轉。最令實踐團驚訝的是,堅守古法的茶農們正在茶園里調試物聯網傳感器——科技與傳統在這里達成微妙平衡。
圖為實踐團在六安瓜片茶文化體驗中心體驗炒茶過程。滕晨晨 供圖
烽火淬煉英雄土,茶竹新生赤子心
實踐團來到六霍起義紀念館,講解員結合展品介紹道:"獨山鎮的非遺傳承始終與紅色文化緊密相連,六安瓜片和康寧竹編的發展都得益于這種精神內耗的支撐。”實踐團成員就紅色文化如何為非遺注入持久生命力的問題展開了討論。有隊員提出,可以借鑒紀念館的展陳理念,在非遺產品開發中融入更多紅色文化元素。
圖為實踐團在六霍起義紀念館內參觀學習。蔣金成 供圖
稚手編春傳古藝,童心繪夢新希望
隨后,游芳沖村的兒童活動室迎來了一場特別的實踐課。實踐團成員將傳統竹編技藝與基礎數學相結合,設計出一套"竹編幾何"教學方案。孩子們在非遺傳承人鄒奶奶的指導下,用經緯編織理解平面幾何原理,最終完成的"航天員竹燈"作品。實踐團不僅組織了這場充滿樂趣的實踐課,還穿行在村舍與茶園之間。他們以問卷訪談和實地觀察的方式,系統記錄當地農業生產模式、非遺產業現狀及民生需求,為后續研究區塊鏈技術在非遺數字化存證中的應用提供了數據支撐。
圖為鄒紅老師現場教小朋友竹編技法。滕晨晨 供圖
燕歸巢暖非遺夢,青創賦能振興路
實踐團成員何祥輝作為獨山鎮籍學生,兼任游芳沖村團支部副書記,全程擔任“方言翻譯”與“文化橋梁”的角色。他感慨:“高校資源與鄉土情懷相結合,才能讓非遺‘活’得更精彩。隊員們也紛紛表示:“只有將論文寫在田野里,才懂得何為真正的文化自信。”(通訊員 嚴依晨 何祥輝 李真)
圖為實踐團與鎮團委書記張瑩瑩在獨山鎮人民政府合影。滕晨晨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