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大三學生張蕊,李一可等人組成調研團隊歷時 1 個月,通過 329 份問卷、多平臺大數據分析及線下田野調查,深度剖析 00 后群體消費行為,揭示出 “輕量化生活” 趨勢下消費市場的三大核心變遷,為挖掘內需新潛力提供關鍵參考。

變遷一:消費動機轉向 “情緒與認同”,56.3% 青年愿為情緒價值買單
調研數據顯示,Z 世代消費動機已從傳統的 “功能滿足”,全面轉向 “情緒價值獲取” 與 “身份認同構建”。據《2025 Z 世代情緒消費報告》相關數據,56.3% 的 00 后愿意為能帶來愉悅、解壓的產品或服務付費,此類消費年增長率達 16.2%,月均情緒消費支出約 949 元,其中 18.1% 的年輕人每月愿為情緒消費投入 2000 元以上。
“買的不是咖啡,是咖啡館里 1 小時的松弛感;收的不是潮玩,是拆盒時的期待與收藏的成就感。” 調研團隊通過田野調查發(fā)現,00 后將消費視為 “心理調節(jié)工具”—— 購買香薰營造放松氛圍、訂閱冥想課程緩解焦慮、收集二次元周邊強化興趣圈層身份,均成為常見選擇。同時,消費后的 “社交展示”(如開箱視頻、打卡分享)成為身份認同的閉環(huán),超 60% 的受訪者表示,會通過社交媒體分享消費體驗,以獲得同好認可。

變遷二:消費對象突破 “實物邊界”,服務、體驗、虛擬消費成新主場
“不再執(zhí)著于‘擁有’,更看重‘使用’與‘感受’”,是 Z 世代消費對象變遷的核心特征。調研顯示,傳統耐用消費品(如房產、汽車)在 00 后消費優(yōu)先級中顯著下降,而服務、體驗與虛擬消費占比持續(xù)攀升:
二手與租賃經濟爆發(fā):2024 年中國二手電商交易規(guī)模達 6450.2 億元,閑魚平臺每天超 400 萬件閑置物品被發(fā)布,00 后是二手手機、電腦、潮玩的主要交易群體;租賃市場中,演唱會拍攝設備、育兒用品、高端數碼產品訂單增長顯著,如 “演唱會神器”(長焦手機、相機)租賃量同比漲 11 倍。
體驗消費成日常:72.41% 的受訪者愿為 “旅行與戶外活動” 付費,62.07% 傾向 “觀影、看展、音樂會等文化娛樂”,“特種兵旅行”“Citywalk” 等低成本高體驗的消費模式,成為 00 后周末休閑主流選擇。
虛擬消費常態(tài)化:游戲皮膚、數字藏品、AI 工具訂閱等虛擬消費,已融入 00 后日常生活。超 27% 的受訪者會定期購買虛擬商品,部分科技愛好者為 AI 繪畫、智能寫作等工具訂閱會員,將數字服務視為 “生產力投資”。
變遷三:消費行為趨向 “精明與靈活”,決策理性、支付多元成常態(tài)
盡管注重情緒與體驗,Z 世代并非 “沖動消費” 群體,反而呈現出 “精明決策 + 靈活支付” 的行為特征。調研發(fā)現,40% 的 00 后在消費前會主動驗證商家 “全年最低價” 等宣傳,通過多平臺比價、查看 KOC(關鍵意見消費者)真實測評后再決策;支付方式上,分期付款、訂閱制成為主流,超 50% 的受訪者表示,會通過分期購買數碼產品、課程等 “高價值但非剛需” 物品,以優(yōu)化現金流。
“買套裝時,會把不需要的部分掛到閑魚轉賣;選會員時,優(yōu)先按月訂閱而非年付,避免浪費。” 受訪者小李的表述,印證了 00 后 “精細化消費” 思維。團隊還觀察到,Z 世代對 “綠色消費” 認知度高,38% 的受訪者會優(yōu)先選擇環(huán)保材質、可回收包裝的品牌,舊衣回收、二手循環(huán)成為其踐行可持續(xù)理念的重要方式。
基于三大變遷,調研團隊提出內需潛力挖掘路徑:企業(yè)需聚焦 “情緒價值產品開發(fā)”“輕量化服務設計”,如推出融合傳統文化的治愈系文創(chuàng)、靈活的 “按次付費” 體驗項目;政府可進一步完善二手交易監(jiān)管、推廣綠色消費激勵政策,如將二手數碼產品納入消費券補貼范圍;社會層面則需引導理性消費觀念,避免 “悅己” 變 “奢靡”。
“Z 世代是未來 10 年中國消費市場的核心引擎,其‘輕量化生活’不是‘消費降級’,而是更可持續(xù)、更貼合需求的新消費哲學。” 調研指導教師胡明波表示,本次研究為理解青年消費趨勢提供了實證依據,也為企業(yè)轉型與政策制定提供了參考,未來需持續(xù)關注這一群體需求變化,推動消費市場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