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背景
溱潼磚瓦,作為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溱潼古鎮的文化瑰寶,不僅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建筑領域的生動寫照。它宛如一部凝固的史詩,靜靜訴說著溱潼地區數百年的風云變幻。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從選泥的精挑細選,到制坯的匠心獨運,再到燒制的火候掌控,每一步都凝聚著當地人民的卓越智慧;深厚的文化內涵,蘊含著對自然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當地人民的非凡創造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指出其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然而,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隨著現代化進程的迅猛推進,許多傳統技藝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樓大廈的崛起取代了傳統建筑的身影,機械化生產的普及沖擊著手工藝人的生存空間,許多非遺技藝因后繼無人而瀕臨失傳,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已然迫在眉睫。盡管溱潼磚瓦在各方的努力下重新煥發生機,但若要實現可持續的傳承與發展,仍迫切需要借助創新的力量。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新生力量,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無限的創新能力。他們思維活躍,敢于突破傳統;掌握現代科技,能為非遺傳承帶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次社會實踐項目旨在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優勢,為溱潼磚瓦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增強青少年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促進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讓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二、實踐目的
(一)文化傳承層面
深入探究溱潼磚瓦的歷史淵源,追溯其從起源到發展的漫長歷程,挖掘不同時期磚瓦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剖析其精湛制作工藝,從選泥、制坯、晾曬到燒制,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獨特的技藝和智慧;挖掘其豐富文化價值,包括在建筑、藝術、歷史等方面的意義。通過舉辦講座、開展手工體驗活動、組織文化展覽等多種形式,讓青少年近距離接觸和了解溱潼磚瓦,增強他們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興趣,培養新一代的非遺文化傳承者,讓非遺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二)創新融合層面
巧妙結合數學學科知識,從數學原理的獨特視角深入挖掘溱潼磚瓦非遺中的智慧。例如,研究泥土配比中的數學比例關系,分析坯體尺寸與力學性能的數學聯系。積極探索非遺與現代科技的融合路徑,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非遺進行記錄和展示,開發基于數學算法的非遺文化游戲等,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方式創新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動非遺文化在數字化時代的轉型升級。
(三)產業發展層面
實踐團隊希望通過自身努力積極推動溱潼磚瓦的產業化發展,通過設計富有創意的文創產品,將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開展線上推廣活動,利用社交媒體等渠道,擴大產品的市場覆蓋面。提高溱潼磚瓦的市場競爭力,助力鄉村振興和文化產業發展,讓傳統技藝成為帶動地方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三、實踐過程
(一)前期籌備與調研
1.團隊組建與分工:精心組建了一支由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統計學、歷史學、地理科學、學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學科背景的15名學生組成的實踐團隊。團隊成員各具特長,有的擅長數據分析,有的精通歷史文化研究,有的具備教學經驗,有的善于宣傳推廣。根據成員的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進行了細致的分工,設立了調研組(負責數據收集與分析,為實踐提供數據支持)、設計組(負責文創產品設計與數字化建模,將創意轉化為實際產品)、教學組(負責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開展非遺文化教育活動)、宣傳組(負責活動宣傳與媒體報道,擴大實踐影響力),確保實踐活動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
2.實地調研:團隊成員懷著對非遺文化的敬畏之心,前往溱潼古鎮、溱湖磚瓦博物館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等多樣化的調研方式;訪談當地老窯匠、非遺傳承人等10余人次。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深入磚瓦制作工坊,觀察老窯匠的制作過程,與他們親切交流,了解傳統技藝的傳承情況和面臨的困難;走進當地居民家中,了解他們對溱潼磚瓦的認知和情感。通過與他們的深入交流,詳細了解了當地居民對溱潼磚瓦的認知情況、制作工藝的傳承現狀以及市場需求等信息,為后續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詳實可靠的數據支持。
3.資料收集與整理: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數據庫等豐富資源,廣泛收集與溱潼磚瓦相關的文獻資料50余篇、行業報告8份,以及30個成功的非遺文化傳承案例。同時,密切關注行業內的知名專家、企業官方賬號等,及時獲取最新的行業動態和實踐經驗。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和分析,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為實踐項目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圖1:姜堰區人民對溱潼磚瓦的了解情況調研圖
圖:2:調查問卷部分問題截圖
(二)溱潼磚瓦博物館參觀與體驗
1.參觀學習:團隊成員懷著崇敬的心情參觀了溱潼磚瓦博物館的“溱潼磚瓦發展史”“磚雕展示”“傳統制坯工藝”等多個展區。在“溱潼磚瓦發展史”展區,通過觀看歷史文物、圖片資料和視頻介紹,仿佛穿越時空,詳細了解了溱潼磚瓦從起源到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不同時期磚瓦的特色和用途。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位無聲的歷史講述者,訴說著溱潼磚瓦的輝煌過去。在“磚雕展示”展區,精美的磚雕作品讓人嘆為觀止,細膩的雕刻工藝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藝術創造力。在“傳統制坯工藝”展區,了解了傳統制坯的工具和方法,感受到了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
圖3:團隊成員欣賞古磚圖 4:團隊成員聆聽講解
2.制作體驗:在磚窯體驗館,團隊成員在老窯匠的悉心指導下,親身體驗了青磚制作的全過程。從取泥環節開始,學習如何挑選合適的泥土,感受泥土的質感和溫度,了解不同泥土對磚瓦質量的影響;到造泥過程中,掌握泥土的攪拌和揉制技巧,體會傳統工藝的精細與嚴謹,通過反復揉捏使泥土達到合適的韌性和濕度;再到制坯時,精心制作青磚坯體,運用模具和工具將泥土塑造成規定的形狀,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對傳統技藝的敬畏;最后參與燒窯環節,了解燒窯的溫度控制和時間把握,感受窯火的神奇力量,知道不同溫度和時間對磚瓦顏色和強度的影響。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傳統技藝的智慧,讓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了傳統技藝的魅力和價值。
圖:團隊成員展示制作的磚坯
3.互動交流:在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與博物館工作人員、老窯匠等進行了深入的互動交流。了解到他們在非遺傳承過程中遇到的資金短缺、人才斷層、市場萎縮等困難和挑戰。由于制作溱潼磚瓦的工序繁瑣,勞動強度大,收入相對較低,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一行業,導致傳承人才匱乏;同時,市場競爭激烈,傳統磚瓦的市場需求逐漸減少,給非遺傳承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他們也對未來發展的期望和建議,如加強政府支持,提供資金補貼和政策優惠;開展培訓活動,培養更多的傳承人才;拓展市場渠道,開發新的產品和應用領域等。這些寶貴的交流為團隊后續的活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明確的方向。
(三)數學賦能非遺傳承與創新
1.數學原理探究:團隊成員充分發揮數學專業的優勢,從數學學科角度深入挖掘溱潼磚瓦非遺中的智慧。研究《九章算術》測田術在磚瓦制作中的應用,通過數學建模分析泥土配比計量,確定不同類型磚瓦所需的泥土比例,以提高磚瓦的質量和性能。例如,對于承重磚瓦,需要增加黏土的比例,提高其強度;對于裝飾磚瓦,可以適當調整配料,使其顏色和質地更加美觀。利用幾何知識計算坯體尺寸,確保坯體的規格符合標準,提高制作效率。通過精確計算坯體的長、寬、高和體積,合理安排生產流程,減少浪費。通過數據分析,對傳統制作工藝中的一些環節進行了優化,使制作過程更加科學合理。
2.文創設計:將數學元素巧妙融入文創設計,為溱潼磚瓦賦予新的生命力。如在套章上刻《九章算術》的算籌符號,通過算籌的排列組合展現數學的美感,讓古老的數學文化與現代文創完美結合。算籌是中國古代的計算工具,其獨特的計數方式和排列規則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智慧。將算籌符號刻在套章上,不僅增加了套章的文化內涵,還讓人們在欣賞和使用套章的過程中了解中國古代數學文化。IP形象設計結合古建幾何輪廓,以溱潼古鎮的古建筑為原型,運用幾何圖形進行抽象和簡化,設計出具有獨特美感和文化內涵的IP形象。古建筑的飛檐、斗拱等結構具有獨特的幾何形狀,通過提取這些幾何元素,設計出可愛的IP形象,使其既具有傳統文化的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
四、實踐成果
(一)高度融合“互聯網+”,煥發傳統文化新活力
在溱潼磚瓦文化傳承的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積極擁抱互聯網浪潮,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的強大功能,為古老技藝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團隊利用高清圖片、精致視頻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記錄并展示溱潼磚瓦從原料選取、手工制作到成品出爐的全過程。高清圖片定格了磚瓦制作的每一個精彩瞬間,讓觀眾能夠清晰看到匠人們精湛的手藝;精致視頻則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制作流程,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通過這些方式,溱潼磚瓦這一古老技藝的精湛與魅力得以跨越時空界限,觸達更廣泛的受眾,讓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實踐團隊將調研學習的內容精心整理,形成新聞稿以及公眾號推送。目前,團隊成員撰寫的稿件與制作的視頻在多個媒體平臺均有報道,取得了顯著的影響力。
(二)文創設計與文旅融合,拓展非遺發展新路徑
經過此次深入實踐與體驗,團隊對溱潼磚瓦文化有了更為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非遺文化的創新發展路徑。團隊精心設計了logo、門票等文創周邊,這些文創產品將溱潼磚瓦的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logo設計簡潔而富有內涵,通過獨特的圖形和色彩組合,展現了溱潼磚瓦的歷史文化底蘊;門票設計則融入了磚瓦的圖案和紋理,讓游客在購票的同時就能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
同時,團隊進行了場館志愿者講解培訓,提升志愿者的講解水平和服務質量,為游客提供更加專業、生動的講解服務。團隊已初步設計了溱潼磚瓦博物館的游覽地圖,為游客的參觀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日后,團隊將會進一步與溱潼磚瓦博物館以及當地文旅進行深度合作。共同開發小程序,通過線上平臺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查詢、預約購票等服務;開創預約系統,合理控制游客流量,提升游客的參觀體驗;策劃情景劇演出,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展現溱潼磚瓦的歷史文化故事,讓游客在欣賞演出的過程中深入了解非遺文化;并展開自媒體宣傳,利用微博、抖音等自媒體平臺,發布有趣的視頻和圖文內容,吸引更多游客的關注。通過這些舉措,構筑獨特非遺融創式旅游體驗,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為溱潼磚瓦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辟新的道路。
圖:團隊成員設計的IP人物形象圖:團隊成員制作的IP文創產品
圖::團隊成員設計的IP人物形象圖:團隊成員繪制的溱潼磚瓦博物館地圖
五、感悟體會
在溱潼磚瓦傳承的征途中,團隊成員都收獲了豐富的成果與深刻的體驗,這段旅程如同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在每個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首先,為深入探索溱潼磚瓦的奧秘,團隊開啟了一場豐富多彩的文化之旅。參觀溱湖磚瓦博物館時,成員們仿佛穿越時空,領略了磚雕技藝的精湛和磚窯歷史文化的厚重。館內陳列的一件件磚雕作品,線條流暢、造型逼真,展現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對磚窯歷史文化的介紹,讓成員們了解到溱潼磚瓦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和演變。同時,博物館還詳細介紹了溱潼磚瓦制作流程、窯工號子等相關歷史文化背景,讓成員們對這一古老技藝有了更系統的認識。
前往歷史悠久的磚瓦工坊,成員們向資深匠人虛心求教。匠人們耐心地講解每一個制作環節,從泥土的選擇、揉練到成型、燒制,每一個步驟都蘊含著豐富的經驗和技巧。成員們還親手體驗了從泥土到磚瓦的蛻變過程,當自己親手制作的磚坯在窯中燒制成功時,那種成就感和喜悅感難以言表。這一過程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實踐能力和對傳統工藝的美學鑒賞力,更讓成員們深刻體會到傳統工藝的魅力和價值。
尋訪千年前青磚建成的私塾古宅,那些斑駁的墻面、精致的滴水瓦當,無不透露著古人的智慧與匠心。古宅的建筑風格獨特,布局合理,每一塊青磚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在這里,成員們不僅感受到了青磚古韻的魅力,更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了更深地思考。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保護和傳承好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使命。
經過此次深入實踐與體驗,團隊對溱潼磚瓦文化有了更為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前期,團隊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線上調查,并進行了場館志愿者講解培訓,為實踐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此次實地考察,團隊更加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會進一步與溱潼磚瓦博物館以及當地文旅進行深度合作,開展自媒體宣傳,構筑獨特非遺融創式旅游體驗,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溱潼磚瓦歷史悠久,這里是典型的“磚瓦之鄉”,有“窯都”之稱。精美絕倫的各式磚瓦是一代又一代溱潼人民勞動的成果,凝聚著古人的無窮智慧和結晶。每一塊磚瓦都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我們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溱潼磚瓦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其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傳承之路非一朝一夕之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一定要守好文化根基,挖掘文化內涵,懷持之以恒的熱情與耐心。在每一次的實踐中,團隊成員們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自我。從最初的懵懂無知到后來的熟練掌握各種技能,從對非遺文化的淺顯了解到深入骨髓的熱愛,這一過程充滿了挑戰和艱辛,但也讓我們收獲了成長和進步。我們力求將溱潼磚瓦的文化精髓傳遞給更廣泛的人群,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一非遺文化。
這段旅程,不僅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更在磚瓦的堆砌中找到了心靈的歸宿與文化的自信。當我們親手觸摸那些古老的磚瓦,仿佛能感受到先輩們的智慧和力量在指尖流淌;當我們看到自己的努力讓溱潼磚瓦文化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認可時,心中充滿了自豪和成就感。總之,溱潼磚瓦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傳遞,更是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為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文化韻味與精神財富。我們將繼續在這條傳承之路上砥礪前行,為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