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音溯河陽實踐團在王睿佳隊長的帶領下,與隊員陳科亦、朱璐瑤、戴夢雪、劉洛彤一同走進張家港市鳳凰鎮(zhèn)河陽山歌館,深入調研這項承載著千年吳地風情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團成員不僅沉浸式參觀了館內豐富的歷史陳列,更與國家非遺傳承人陳社珍阿姨展開了一場關于守護與傳承的溫暖對話。

在古樸的展館內,陳阿姨身著象征水鄉(xiāng)風情的藍印花布服飾,熱情地向學子們講述她與山歌的不解之緣。提起當年穿著藍印花布在茶園里邊采茶邊放歌的情景,她眼中閃爍著動人的光彩。作為河陽山歌蘇州市級傳承人,陳阿姨以婉轉流暢、極具江南風韻的唱腔聞名,曾多次亮相央視專題節(jié)目,“唱山歌就是唱生活,唱我們河陽人的心”,談及對山歌的熱愛,她話語樸實卻充滿力量。

盡管已退休,陳阿姨的傳承腳步從未停歇。她自豪地介紹,如今正悉心指導著一批年輕徒弟,帶領他們參與藝術賽事,將山歌魅力推向更廣闊的舞臺。在山歌館內,她更堅持為往來游客義務演唱、講解,用歌聲搭建溝通古今的橋梁。“最盼著年輕人能接住這把‘聲音的薪火’!”她動情地表達了心底的期許。團隊成員還以河陽山歌經典曲目為靈感,設計了一套明信片并定制了樣品,其中有 《斫竹歌》《采茶歌》的畫面。隊員們在上面寫下最真誠的祝福,并送給了陳阿姨。
為了讓學子們親身感受山歌魅力,陳阿姨即興清唱了《斫竹歌》《采茶歌》等經典片段,悠揚的“亮亮高,板板橋……”回蕩館內。實踐團成員王睿佳、陳科亦深受感染,主動登臺向陳阿姨學藝。在傳承人手把手的指導下,青年學子的清亮嗓音與古老歌調交織碰撞,現場響起陣陣掌聲,勾勒出非遺傳承最生動的圖景。
此次調研,隊員們不僅領略了河陽山歌作為“吳歌活化石”的文化厚度,更親見陳阿姨等傳承人“守藝亦傳薪”的赤誠之心。當青春力量與千年古韻在河陽山歌館相遇,一曲關于文化根脈守護與創(chuàng)新的和聲已然奏響。實踐團成員們表示,將以青年視角記錄與傳播,助力這源自鄉(xiāng)野田埂的天籟之聲,永遠回蕩在新時代的樂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