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起,為深耕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守護陣地、助力提升孩子們的心理調適能力,江漢大學教育學院“心・光”公益團隊陸續走進經開區金域藍灣社區、硚口區學堂社區及江岸區六合社區的暑期“愛心托管班”,為轄區小學生量身定制并開展了系列心理健康知識科普與能力提升活動。
圓心錨定:專業心理服務筑牢成長根基
團隊充分發揮教育學、心理學專業優勢和師資力量,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出發,關注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將自我認識、人際交往、壓力釋放、情緒管理、學業管理等維度深度融入暑期愛心托管服務全過程,為結對社區托管兒童精心設計符合其身心發展特點的心理團體活動與心理知識講座。
社交能力培養--打開心門,遇見朋友。針對經開區金域藍灣社區學齡兒童同伴交往需求,“心・光”公益團隊科學設計了“打開心門,遇見朋友”主題心理團體輔導活動。活動中,團隊志愿者們通過“微笑接力”、“請與我擊掌”及“共繪友情畫”三個環環相扣的環節,帶領兒童在安全、愉快的氛圍里有效學習了清晰自我表達、專注傾聽理解、掌握基本社交禮儀、體驗合作共贏等關鍵人際技能,系統性地引導參與者學習積極社交行為,建立健康同伴關系,增強自信心與歸屬感。
情緒管理賦能--情緒小管家,快樂我當家。在江岸區六合社區,“心・光”公益團隊魏強教授帶來了“情緒小管家,快樂我當家”主題心理課堂,以趣味科普講解心理知識,幫孩子們認識什么是心理團輔,并與團隊成員一起帶領孩子們沉浸式體驗“聽我說”“情緒接力棒”“積極情緒體驗”等團輔活動。從知識科普到實踐體驗,孩子們在釋放壓力的同時,掌握識別、表達與調節情緒的實用方法,真正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心理素養提升--夏日心靈,創意同行。針對硚口區學堂社區兒童特點,“心・光”公益團隊開展了心理知識講座和“夏日心靈,創意同行”主題團輔,通過“確認過眼神”、“穿針引線”、“撲克抱團”及“夏日妙想”四個活動環節,幫助社區兒童釋放壓力、激發創意,提高他們的心理水平和創造能力。活動將心理調適與趣味互動結合,幫助孩子在游戲中理解心理狀態與行為的關聯,提升心理彈性,助力青少年成長為有創新精神、心理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半徑延伸:多元活動拓展成長維度
在夯實心理成長基礎的同時,團隊以“多元拓展”為半徑,從社交協作、創意激發、實踐體驗等維度豐富活動內容,構建全方位成長生態。
協作能力強化。“共繪友情畫”“穿針引線”等活動強調團隊配合,孩子們在分工與互助中理解集體力量,培養責任意識;“撲克抱團”則通過快速反應游戲,提升臨場應變與協作默契,讓社交技能在實踐中自然內化。
創意潛能激發。“夏日妙想”環節鼓勵孩子用畫筆勾勒心中的夏日世界,將情緒與想象融入創作;“共繪友情畫”中,不同想法的碰撞與融合,既鍛煉創造力,又讓孩子學會尊重多元視角,在藝術表達中深化人際理解。
實踐技能滲透。活動全程融入積極關注、鼓勵性反饋等專業技巧,志愿者通過示范禮貌用語、引導有序參與等細節,將社交禮儀、規則意識等實用技能自然滲透,讓孩子在體驗中習得可遷移的生活能力。
江漢大學教育學院“心·光”公益團隊運用積極關注、鼓勵性反饋、行為塑造等專業技巧,為暑期愛心托管班的孩子們營造了一個高度支持性、包容性的成長環境。每場活動的設計遵循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確保趣味性與教育性并重。幫助社區兒童在安全、愉悅的氛圍中,有效學習了自我表達、傾聽他人以及體驗合作共贏等關鍵的人際交往技能。
同心聚力:協同機制護航成長長效
十余年來,江漢大學教育學院始終深耕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服務領域,依托專業教師團隊、學生社團、黨團組織等多方力量,以專業為基、以情懷為引,探索“校家社”協同育人,活動設計遵循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兼顧趣味性與教育性,在社區服務中積累了豐富的活動設計經驗與協同合作案例,形成了“專業引領+社區落地+持續反饋”的閉環。
學院將繼續秉持服務社會的使命擔當,充分發揮基礎教育研究、兒童心理學、課程設計等領域的專業優勢,與結對社區深化長效合作:一方面依托專業教師團隊的智力支持和學生社團、黨團組織的實踐力量,持續輸出心理學、教育學專業資源,為社區托管班提供系統化活動設計與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強化人才輸送,讓專業服務以更穩定的頻次常態化下沉社區。
從十載堅守到未來續航,江漢大學教育學院“心・光”公益活動將以“心理成長為圓心,多元拓展為半徑,協同機制為保障”的模式不斷迭代,在專業團隊與社區的長期聯動中,持續優化青少年成長支持體系,讓每一顆童心都能在科學呵護下向更廣闊的世界生長,讓公益服務的溫度與專業度在持續實踐中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