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與宜興百合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凝聚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農旅資源。2024年7月8日至12日,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紫藝宜心 百合傳芳——宜興鄉村文化振興實踐團”13名師生,走進宜興經開區(新莊街道),圍繞紫砂文化、百合種植、濕地生態、中藥材研究等多個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富有針對性且具創新性的調研,產學研合作,助力當地特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多學科交叉融合,注入產業發展動能
本次實踐活動以多學科交叉融合為核心,將園藝學、中藥學、茶學、生態學等專業知識與宜興當地的產業發展實際緊密結合,提出多項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業發展建議和技術創新方案。
在新莊街道核心村百合花開農場,實踐團與基地負責人深入探討了瀆上百合的種植技術與管理方法;诂F代農業理念,團隊提出了一系列技術改良措施,特別是在病蟲害防治、土壤養護以及藥用價值提升方面,提出了可操作性強的解決方案。實踐團還對百合的深加工和產品開發進行了調研,建議通過產品創新與市場拓展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宜興百合的市場競爭力。

與此同時,團隊還在宜興市恒春菌業有限公司等地,對蛹蟲草、赤松茸、羊肚菌等高附加值農產品的生產和管理模式進行了詳細調研。團隊成員利用所學知識,針對菌類的栽培工藝、環境控制和產品質量提升,提出了系統性的優化建議,并參與了企業智能化管理系統的設計討論,為企業的精細化管理與產品質量提升提供了新思路。同時,針對于銷售渠道限制這一問題,實踐團提出可以通過線上銷售、直播帶貨等方式增加產品銷量。
專業實踐與文化傳承并行,深化鄉村振興內涵
在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的同時,實踐團也積極參與到了宜興的文化傳承工作之中,將專業實踐與文化創新相結合,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在太湖西岸的省級太湖濕地公園,實踐團開展了對濕地藥用植物的生態系統調查。團隊成員通過野外考察與實驗分析,提出了關于濕地藥用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系統性建議,特別是在濕地生態修復與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提出了結合現代生態學原理的保護策略,為宜興濕地生態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一縷藥香、一抔紅土,牽連萬物、貫穿古今,成為無數學子求知取經的必由之路。此行,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實踐團、宜興紫砂技藝傳承者擔任知識的“先行者”和“領路人”,與新莊中學、新莊小學聯合開展“傳承愛農情懷 共育萬象‘耕’新——大手拉小手”活動。
在紫砂文創交流環節,團隊成員不僅學習了紫砂的歷史和制作技藝,還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與中小學生們一起親手制作紫砂作品,深刻體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顒又校瑢嵺`團還結合茶學專業知識,開展了百合芽茶品鑒與茶藝文化交流,探討了紫砂文化與茶文化的深度融合,提出了設計百合紫砂壺周邊,通過茶藝展示等創新性的文化推廣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議。
理論與實踐結合,推動鄉村振興
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的學生們不僅在理論知識上得到了實戰驗證,也通過產學研合作,為宜興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能。實踐團成員表示,他們將繼續秉持科學與創新精神,把實踐中積累的經驗與校園學習的專業知識緊密結合,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為鄉村產業振興、文化傳承與農業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